在刚刚落幕的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中,中国U19国青队以2:1的比分力克日本队,时隔12年再度捧起冠军奖杯,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足球在亚洲青年赛事中的强势回归,更凸显了近年来国内青训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,从基层选拔到职业梯队培养,一套科学化、系统化的青训模式正在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。
青训体系改革初见成效
过去十年,中国足球饱受“青黄不接”的诟病,成年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屡屡令人失望,随着足协和地方俱乐部对青训体系的持续投入与改革,年轻球员的成长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,本次夺冠的U19国青队中,超过80%的球员来自国内职业俱乐部的青训梯队,其余则出自校园足球和海外青训合作项目。
“这批球员是青训体系改革后的第一批受益者,”国青队主教练李明在赛后发布会上表示,“他们从12岁左右就开始接受专业化的训练,技术、战术和体能培养都比过去更加系统。”
以冠军成员张伟为例,他出自山东泰山青训营,从U13梯队一路晋升至一线队预备名单,泰山俱乐部近年来与欧洲多家青训机构合作,引入了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数据分析技术,帮助年轻球员在技术细节和比赛阅读能力上快速提升,张伟在决赛中攻入制胜球,其冷静的射门选择和出色的跑位意识,正是长期科学训练的成果。
基层青训:扩大选材面,夯实基础
青训体系的成功离不开基层足球的普及,近年来,教育部与足协联合推动的“校园足球”计划已覆盖全国5万余所中小学,每年参与足球训练的学生超过3000万人,通过校级联赛、区域选拔赛等机制,有潜力的苗子得以被职业俱乐部或省级青训中心发掘。
“我们不再依赖‘碰运气’式的选材,”北京市足协青训总监王强介绍,“现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完善的选拔机制,甚至偏远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通过线上技术评估进入专业梯队。”
社会青训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,以浙江绿城足球学校为例,该校采用“体教结合”模式,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完成文化课学习,极大减轻了家长对“踢球耽误学业”的顾虑,绿城U17梯队队长陈宇表示:“学校为我们配备了营养师和心理辅导师,训练计划会根据学业考试灵活调整。”
职业俱乐部:青训投入持续加码
中超联赛的“U23政策”曾一度引发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一政策倒逼俱乐部重视青训,据统计,2023赛季中超各队在青训上的平均投入较五年前增长了两倍,广州恒大、上海海港等俱乐部甚至建立了海外青训基地,将年轻球员送往西班牙、比利时等足球强国接受锻炼。
上海申花青训主管吴金贵透露:“我们不再单纯追求短期成绩,而是通过‘五年培养计划’为每个球员定制发展路径。”申花U19梯队中已有3名球员入选国青队,其中门将赵天乐凭借稳定的发挥被欧洲球探列为重点观察对象。
挑战与未来:如何避免“伤仲永”?
尽管青训体系取得突破,但如何让年轻球员持续成长仍是难题,历史上,中国足球不乏少年成名却最终泯然众人的案例,对此,足协技术总监杨晨强调:“下一步的重点是完善‘青训到职业’的衔接机制,包括租借制度、次级联赛锻炼机会等。”
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同样关键,国青队夺冠后,足协宣布将为这批球员配备个人发展顾问,帮助他们在未来五年内合理选择国内外联赛平台。
U19国青队的夺冠并非终点,而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迈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,从校园到职业梯队,从国内到国际舞台,一套环环相扣的培养机制正在形成,正如主帅李明所说:米博体育官网“冠军证明了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但只有坚持下去,才能让更多孩子实现足球梦想。”
随着青训体系的进一步优化,中国足球或将在亚洲乃至世界赛场迎来新的篇章。